
【商周專欄】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: 以終為始 打造主權 AI
這個農曆年,我接到特別多的拜年電話,除了互道恭禧,大家都好奇我對 DeepSeek 的看法。
矽谷現在約每三到四個月,就會有新的模型誕生。我做了簡單的試算,看看現在 R1 模型,是落在演變規律下本來就會走到的發展點,還是更超前。結果發現即使沒有 DeepSeek,矽谷在這個演變規律下,也會誕生相似模型。
AI 模型持續不斷的蓬勃發展,讓主權 AI 的議題,又再次躍上檯面。
我認為,想做主權 AI,必須要「以終為始」。一個國家為何要做主權 AI?目的是防守還是進擊、專注在文化還是社會經濟?必須清楚知道目的。
這可以分成幾個方向來思考:國安、文化還是產業經濟發展。
若是國安層級,政府希望自控基礎建設不受外力干擾,我認為絕對有發展主權 AI 的必要和能力;文化也是,如果希望不受他國影響、讓大家看到台灣文化的底蘊與實力,也很值得發展。
但針對產業經濟面,倘若希望透過主權 AI,協助台灣跨國企業快速導入模型,利於在海外攻城掠地增加競爭力,這點我持比較保留的態度,畢竟台灣利基點並非廣大的內需市場,所使用的語系也不是全球主流。
我認為,更好的作法是打造一個理解台灣產業生態、公部門政策、具有經濟效益的模型,讓中小企業能快速導入,降低使用門檻,讓 AI 更快速普及化。
舉例來說,是否有可能由政府主導建置一個符合台灣在地產業需求的主權模型,整合相關法規資料,讓中小企業能夠更順利導入並對接政府政策,同時快速引入生成式 AI 模型促使產業升級,普惠中小企業?
而當 AI 代理人技術普及後,企業的 AI 代理人甚至可以直接與政府的 AI 代理人溝通,自動完成各項申請與回報,大幅提升行政效率,讓企業真正享受到 AI 帶來的便利與價值。
所以主權 AI 從產業經濟的角度,首先,是促進在地產業的發展與聚焦政府政策;其次,在制度調整時,能即時更新相關資訊;再者,政府擁有獨特的行政公文語料,這些資料僅存在於政府系統中,為語言模型的優化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。
DeepSeek 的出現,讓大家意識到 AI 模型的快速迭代與可塑性,在不久的將來,各種應用將會百花齊放,依據要實現的場景來看主導者與其所具備的優勢,再去選擇對應的工具或模型。不要被別人的遊戲規則限制自己的想像力,以終為始,先定義北極星,再尋求最佳路徑達到目的地。
本文轉載自 商業周刊